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,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出了无数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。在古都西安,有一种被誉为“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”的西安鼓乐,它的内容丰富、形式独特,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。
历史溯源发现,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。这种乐种可能源于唐朝,宋朝开始兴起,经过元、明的传承和发展,至清朝达到了鼎盛。尤其是受到明、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,西安鼓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。至今,仍保留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、结构、乐器、曲牌及谱式。
西安鼓乐是一种大型乐种,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而著称。其艺术特色在于内容丰富、乐队规模庞大、曲目繁多、结构复杂。它分僧、道、俗三个流派,各派风格独特。
无论是哪一派,其演奏形式主要有两种:行乐和坐乐。行乐是在行进中演奏的一种形式,伴随着彩旗、令旗、社旗等,乐器包括高把鼓、单面鼓等打击乐器和笛、管、笙等。风格既有温雅庄重,也有活泼悠扬。行乐有时还有与祈雨有关的“歌章”。
相比之下,坐乐是在室内围绕桌案坐奏的,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。坐乐的演奏更为精致,手法多样,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。
现今,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仍然是古代的半字谱,全为手抄传本,其中还保留有明代的传本。一些音符甚至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。整个乐曲名称也保留着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个时期的曲牌,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。
西安鼓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“活化石”,自唐代以来,中国音乐的许多元素都在这个古老的乐种中留下了痕迹。它不仅是西安文化的瑰宝,更是中国音乐历史的珍贵遗产。每一场西安鼓乐的演奏,都是对中国古代音乐的一次生动呈现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