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的成语世界里,提及“斗酒学士”这一成语的人可能并不多。在古代,这一称呼却是对酒量超群的文士或名臣的赞誉。让我们一同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典故。
成语“斗酒学士”源自《新唐书·王绩传》。王绩,这位唐初的文人,不仅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,更是以好酒而闻名。他自称一天可以喝五斗酒,但即使如此,他仍能保持清醒,因此被尊称为“五斗先生”。
王绩的故事众所周知。他不仅在学问上才华横溢,五车之才能与五斗之酒相提并论,更在酒场上展现出豪情壮志。无论贫富贵贱,他总愿与友人共饮,享受对酌之乐。
在隋文帝时期,王绩虽中举人,却觉得京城的生活规矩繁多,无法随心所欲地饮酒。于是,他选择以病为由,请求到地方任职。在扬州六合县,他因饮酒过量,导致工作失误,多次受到指责。他并未因此反省,而是选择弃官而去,驾轻舟逃离,追求他的酒梦。
到了唐朝,王绩再次出仕,以隋朝遗老的身份在门下省谋得侍诏之职。他的弟弟对此不解,但王绩却乐在其中,因为他每天能享受到三升官酒。陈叔达,这位人事部的官员,了解到王绩的喜好后,每天赐他一斗酒。王绩被誉为“斗酒学士”,这一名号不仅流传于世,更被载入史册。
美酒并未留住王绩的心。当他闻到太乐府史焦革家的酒香后,他毅然决定辞职,跟随焦革。尽管焦革去世后,焦夫人袁氏仍每天派人送酒给王绩,但他仍感到人生的无常和酒的珍贵。最终,他选择挂冠回乡,开始隐士生活。
王绩的一生都与酒紧密相连。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豪情,更展现了他对酒的热爱和追求。这个典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库,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、充满个性的历史人物——斗酒学士王绩。他的故事和人生经历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,被后人传颂不衰。